民族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文化 >> 正文
盘点贺州古城
2016-04-19 11:01  

 

盘点贺州古城

 

胡庆生

 

富川县城:早期的富川县城在今钟山县内,具体位置一说在城厢镇钟山公园处,一说在牛庙。城厢镇的遗址现仍可见夯土城墙和护城河,城内有东汉瓦窑窑址一处,周边未见古墓群。牛庙的城址在护城河和城墙之外,沿思勤江有一长约16公里的大型东汉墓群。同时城址内仍可见大量汉代陶瓷碎片。明洪武29年开始,迁址今富川县古明城处。
  人才辈出的桂岭县:城在今桂岭镇英明村。城呈正方形,由夯土墙和护城河组成,总面积6400平方米。城址附近遗留有大片古墓群。南越时赵佗曾在此设芜城拒汉。三国时,孙权于黄武五年(公元226)以芜城为基础设立建兴县。西晋太康初年改为兴安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桂岭县,元末最后废县。
  桂岭又称临贺岭。柳宗元桂岭瘴来云如墨诗句中所写的桂岭即是这里。它是楚地和粤地的分界岭,也是贺江的发源地。桂岭盆地是从湖南江华经开山壕界的楚粤官道在翻越桂岭群峰进入广西后的第一个平坦地段。古代军旅和行人在经长途山路跋涉后都会在这里转运货物,补充给养。在今井头自然村还有一处古码头,这是货物经桂岭进入贺水的第一个码头。西汉武帝时,中大夫陆贾出使南越由这个渡口进入贺江。汉武帝平南越的五路大军中,归义侯甲也是率部由这里进入粤地。宋岳飞战曹成取得最后胜利的还是在这里。因而这里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隋开皇十七年,桂州道(今桂林)行军总管虞庆则因讨李世贤作乱来到桂岭,在察看完地形后,曾对桂岭县城的险固大加赞扬。
  由于地近楚界,深得楚风熏染,虽然地旷民稀,桂岭人才辈出。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让朱熹赞不绝口的政论家林政、唐著名诗人翁宏、全国唯一的瑶族皇太后李堂妹、著名书法家于力群、北京师范大学创始人之一的于式枚等都出自桂岭。
 南朝诸城:南朝是一个军阀割据时期,地方行政建置时兴时废。这个时期贺州所设的州、郡、县是历史上最多的。史载,除两汉三国所设的郡县外,贺州在南朝共新增一州六郡八县。它们是静州,梁寿郡、静慰郡、武城郡、开江郡、逍遥郡、乐梁郡,荡山县、龙平县、宁新县、博劳县、豪静县、开江县和猛陵县。乐梁县城在今钟山县内。荡山城址一说在平桂区,一说在昭平县。其余建置的城址都集中于昭平县。但由于这些机构存在的时间大都很短暂,绝大部分的城址现已找不到遗存。它们就象流星划过天空,在经过瞬间的灿烂之后就迅即消逝在历史的夜空之中,了无痕迹。
  被认为在昭平县樟木林乡的荡山城遗址南北残长36米,东西宽77米,城墙内夯土,外包石墙。城外另有文庙基址一座。被认为在平桂区公会镇的荡山城址东西长200米,南北长300米,城址内可采集到晋代的陶瓷残片等遗物。城南面有一六朝时期的墓群。利用有利地形和就地取材筑城是贺州古代筑城技术的最大特色。
  聪明的贺州古人通过对长期筑城经验的总结,十分注重城址的选址。临贺故城的河西城址不仅临河,方便交通,而且城址的地势较高,可防洪涝。一旦发生火灾取水救火也十分方便。铺门石城选址于两座环型石山之中,利用石山做城墙,不仅节省筑城成本,而且石山比城墙更坚固。可大大提高城址的防御性能。也正因为以山为城具有成本低、防御功能强的特性。在社会动荡之际,贺州百姓就会广修石城以保家靖。现仍保留的明清两代石城计有十余处,它们是北联石城、山根石城、福溪石城、中洞石城、开山石城、界塘石城、立教石城、风清石城和枫树坪石城等。
  我国古代的筑城材质主流做法共有两种:夯土和包砖。唐以前均夯土墙,唐开始在夯土外包砖。贺州的工匠们在修筑城墙时则往往是就地取材,不拘一格。所以贺州的城址不仅有夯土墙、砖墙、石山墙和垒石墙,还有一种最为奇特的城墙:簕竹墙。就是环城址周围种上遍生荆棘的簕竹。簕竹经数年生长后,枝杆相连,又遍身是棘,自然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这样,城址就又多了一重保障。汉封阳城址的附城至今还保留有这种竹墙。有学者称,昭平樟木林乡义塘寨的荡山城址也有这种竹城墙。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