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中国教育报】贺州学院探索思政课“3+6”多维协同特色育人模式——既有“大叙事”又抓“小故事”
2021-11-25 10:13 记者 周仕敏 通讯员 谢雪清 

 

   “这学期,我们的课程主题为‘解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牢筑青年初心使命’,形式包含主题讲授、情景剧、书记面对面等。”贺州学院教师李辉近日在参加党史特色思政课“百年风华正青春”集体备课时说。  

   贺州学院从2019年开始推行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出特色思政金课“壮美广西”,广受欢迎。今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又开设一门党史特色思政课“百年风华正青春”。

   经过一番思政课改革创新,贺州学院已初步形成“思政课‘3+6’多维协同特色育人模式”教学,由单科传授向多学科转变、单纯理论获取向创新实践转变、结果考核向全过程考核转变,思政课教学实效有了明显提升。

   思政课教师新转换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不管走得多远,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来时的路,也不要忘了为什么出发。”在“百年风华正青春”课堂上,贺州学院党委书记梁丁丁道出这门特色思政课的目的。

   这已是梁丁丁第三次参与思政公选课的授课,每一季都由他和教学团队上第一课。书记校长转化角色,加入思政课教师团队,在贺州学院已实践3年。

   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进课堂讲开学第一课已成为很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常态,但把思政公选课作为授课现场,书记校长作为教学团队成员参与备课、筹划、讲授,贺州学院是先行者。

   “能够在大学课堂上听学校党委书记讲课,还能向书记现场提问,真是受益匪浅,书记的指导性见解对我们成长非常有帮助。”学生雷东霖希望有机会再次选到类似课程。

   除了学生满意,共同备课的教师也收获满满。“和书记校长一起备课压力有点儿大,因为他们对课程内容的要求比我们都高,并且总能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他们的理念和思维高度对我们青年教师来说帮助很大。”青年思政教师王卫花说。

   调查显示,学生对思政课喜爱程度达到满意以上的比例占96%,对于创新思政课多维协同模式感兴趣的比例占83%

   沉浸式教学新体验

   在黄士韬故居纪念馆大院,老师现场讲课,学生演唱经典红色歌曲,参观红色革命遗址……“百年风华正青春”第二专题是在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新莲村红色教育基地黄士韬故居纪念馆上的。

   学生陈思谕说:“能够到红色教育基地现场,进行党史学习教育,与在教室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为打破以往思政课教学只站在讲台上讲案例的常态,贺州学院在思政公选课中玩转新花样,以沉浸式教学方式,将课堂搬出教室,搬到田野,搬进博物馆,搬向可以引发学生们思考的任何一个地方。

   为挖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贺州的历史,思政课教师聂文凯和团队先后多次到主讲成员韦丽华的家乡桂岭镇,听当地老人口述红七军救济百姓的故事。从黄士韬故居纪念馆到湘江战役战场,从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室……“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融合,哪里有故事,哪里就有贺州学院思政课的声音。

   “每一堂思政公选课,教师们备课都做到360度无死角全覆盖。”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吕途介绍,每一门课都要进行几十次的备课,都要花很多精力去研究打磨,在工作角色上,分主持人、专家、助教和互动教师,每个专题都由24名教师合作教学,多视角呈现。

   全方位育人新模式

   在“百年风华正青春”一课上,青年教师黄春玲主讲上篇“大浪淘沙始见金”,王卫花主讲中篇“旭日东升照神州”,林素珍主讲下篇“践行初心担使命”。

“一节课有几名老师合作讲述不同的内容,这种授课模式新颖受欢迎。”学生邓小龙说。

   多名教师同上一堂课是贺州学院打造思政“金课”的模式之一。开课以来,共有31名校内外教师及个人上讲台授课(展示),40余名主创人员及助教团队共同参与。

   除了校领导外,团队成员还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南岭民族走廊研究院)、产教融合与创新创业中心、教育与音乐学院,以及贺州市昭平县樟木林镇党委、人民医院、中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

除此之外,“学校还会因为一堂课,专门为学生开出‘专车’接送,打造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校长吴郭泉说。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