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文化 >> 正文
宋代诗人陈与义的逃亡贺州路
2016-05-25 14:59  

宋代诗人陈与义的逃亡贺州路

走进潇贺古道(芷兰 静如) · 2016-02-04 17:10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始为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 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 年),自幼聪明好学,能诗文,为同辈所敬重。《宋史》本传说他“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徽宗政和三年(1113 年)登上舍甲科,被授予开德府(今河南濮阳)教授,累迁太学博士,晋升为符宝郎,掌皇帝八宝及国之符节,不久被贬为陈留郡(今河南杞县境)酒税监。

靖康二年(1127 年)四月,金兵攻入宋都沛京(今河南开封),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北宋灭亡。陈与义自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向南逃奔避难,一路经襄阳,转湖南,从永州逾过萌渚岭,于建炎三年(1129 年)到达广西贺州。当时已流亡到贺州的江西诗派著名诗人吕本中特地作诗迎接:

贺州闻席大光陈去非诸公将至作诗迎之

五年避地走穷荒,岭海江湖半是乡。

欢喜闻君俱趣召,衰颓如我合深藏。

晓寒已静千山瘴,宿雾先吞万瓦霜。

日日江头望行李,几回驱马度浮梁。

 

靖康之战后,金兵持续南下,分两路攻宋。一路追隆裕太后到江西吉州,一路追高宗到杭州、越州、明州。最后高宗只好逃到海上。金兵撤回江北后,高宗回到越州(今浙江绍兴)组建南宋小朝廷,收拾残局。绍兴元年(1131年)陈与义接到朝廷召令,从贺州启程,经广东、福建,前往浙南的越州治所会稽。

离开贺州时,山河破碎的残酷现实、逃难途中的颠沛流离、可以预期得到的收复中原故土的艰巨任务、对国势微弱的无奈等一系列的复杂情况,让即将返回朝廷的陈与义有说不出的万千感慨,于是他特地写下《舟行遣兴》这首诗来纪念他的离贺返朝之行:

舟行遣兴

会稽尚隔三千里,临贺初盘一百滩。

殊俗问津言语异,长年为客路歧难。

背人山岭重重去,照鷁梅花树树残。

酌酒柁楼今日意,题诗船壁后来看。

回到越州的当年,陈与义又辗转来到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陈与义为朝中旧臣,高宗知他忠心,便任命他为礼部侍郎。不久,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召为给事中,参与讨论政事,抄发章疏,稽查违失,以备顾问应对。又以显漠阁直学士提举江州(今江西九江)太平观,旋而复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绍兴六年(1136 年)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1137 年)正月,授参知政事(副宰相),唯师礼用道德以辅朝廷,尊主威震纲纪而呕心沥血。

陈与义离开贺州后,仍然旅居贺州的好友吕本中曾写诗问候,陈与义以次韵的形式给吕本中作了回信。在诗中他回忆了两人在贺州相处的情形,也有对当时社会情形的感叹,同时还有对友人的思念,全文如下:

次韵谢吕居仁居仁时寓贺州

别君不觉岁时荒,岂意相从魑魅乡。

箧里诗书总零落,天涯形貌各昂藏。

江南今岁无胡虏,岭表穷冬有雪霜。

傥可卜邻吾欲住,草茅为盖竹为梁。

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乡榜下村大罗峰山的潘堂和刘翕诗摩崖石刻,诗中描写了湖南江永诗人刘翕在贺州富川的女婿家躲避曹成匪乱的情况。陈与义诗中“江南今岁无胡虏,岭表穷冬有雪霜”,意思就是当年虽然没有金兵侵入,但在岭南的贺州却又发生了曹成匪乱。

陈与义不仅是南宋朝廷的重臣,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他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他还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九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如《襄邑道中》、《伤春》、《居夷行》、《次韵尹潜感怀》、《虞美人》、《临江仙》、《登岳阳楼》等。

关闭窗口